易贝酷 · 推荐

政策解读|为什么国家一直强调“体教融合”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和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一直以来,为增强学生体质,多地持续探索并相继推出系列举措,在保障学生运动时间的同时完善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去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八大方面提出37项举措,全方位推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意见》在“总体要求”第一条写道,“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侧重点是什么?体育和教育到底应该融什么、怎么融?体教深度融合的难点和痛点该如何打通?文件的出台将给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带来哪些变化?


为什么需要体教融合?

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界的一个老话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体教结合”被提出并付诸实践,逐渐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 


毛泽东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其中就提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即要通过教育提升人们精神素养,通过锻炼提高人们身体素质。清华大学作为我国著名学府,为社会培养出大量顶尖人才,每年学校将3000米长跑作为测试学生的必备项目,全校95%的学生达标,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支撑清华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体育对于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将体育和教育有机的融合,才能让教育的成果更加扎实,也会让体育的作用更加彰显。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将体育视作独立的学科,劳逸结合、锻炼身体,有的甚至认为是课外活动、学生玩耍。



事实上,体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更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不仅能帮助理解很多课堂知识,还能启发人生哲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如长跑不仅培养我们的毅力,更教育我们如何合理资源分配;篮球足球教育我们团结协作;体育比赛教会我们从容面对输赢……这些恰恰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体育并非简单的伸展手脚出出汗,依靠体育运用体育将成就更全面的教育。

体教融合需更新哪些观念?


“体教融合不光是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简单相加,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说,因此,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


体教融合绝非单纯提升分数占比。任何项目若单纯以分数考核倒逼,都会因考核的消失而被放弃。让体育成就教育,让体育启迪人生,让体育伴随一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赛事是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也是体教融合的关键。《意见》明确了学生体育赛事将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整合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并共同完善相关评价奖励机制等。 



可以预见的是,完善竞赛体系方面将会动“大手术”。比如,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青年运动会和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在参赛选手、比赛项目设置等方面明显重合,根据《意见》,这两大赛事将合并,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改变,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人才之路越走越宽广。而体教融合不仅仅着眼于培养优秀竞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深化体教融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体育和教育共同的力量。






返 回